各学院及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工作要求,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对“未来学习方式”、“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等行动要求,结合教务部 “十年行动计划”相关工作部署,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AI)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推广,构建“以培促教、以教带学”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经研究,决定启动第二批校本培训师(AI赋能教学)招募与培养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计划愿景
以“赋能教师、辐射全校”为核心目标,依托《教务部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精神,选拔并培养一批具备AI 教学工具实操能力、教学场景设计能力、跨学科培训指导能力的校本培训师队伍。通过系统化培养与实践,形成可复制的 AI 赋能教学培训方案,推动全校教师数智素养提升,助力“未来课堂”建设落地见效,为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遴选对象与条件
(一)遴选对象
面向全校在职在岗教师,优先从已立项《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已申报《智慧(教学)课程》等AI赋能教育教学相关项目建设的教师中选拔,计划本次招募 10-15名,实行“周期培养、动态管理、精准赋能”。
(二)遴选条件
本次申报的申请人须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优良,恪守教育教学纪律,且至少满足以下五项条件(含)以上:
1.AI 应用理念先进,推广意愿强烈:深刻认同 AI 赋能教育的发展趋势,主动关注国内外 AI 教学工具创新动态(如智能备课、个性化学习分析、虚拟仿真教学等),具有将 AI 技术推广至全校教学场景的积极性,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开展培训指导工作。
2.教学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近三年(2022-2023学年至 2024-2025学年)教学工作量饱满,学生评教和综合评估结果均为“良好”及以上;或在校级及以上教学竞赛(含教创赛、青教赛、微课竞赛、课程思政大赛等)中获得校一等及以上奖项;或主持过校级及以上 AI 赋能教育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
3.AI 技术素养突出,实操能力较强:能够熟练运用至少一种主流线上教学工具(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开展教学;或具备 AI 教学场景设计经验,能结合学科特点开发 AI 辅助教学方案;或参与过 AI 教育相关培训并获得认证并在学院或学校层面进行过学习分享。
4.培训指导能力优秀,沟通表达清晰: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与逻能辑思维力,曾在院系或校级教学交流、培训活动中担任主讲人;或指导过其他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践,且取得较好效果;或具备课程开发能力,能独立设计培训课件、编写培训手册。
5.跨界协作意识强,辐射带动显著:具有跨学科教学或研究经历,能整合不同学科 AI 应用需求设计培训内容;或在“未来教师”培育、AI 教学推广等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明确的团队协作与成果辐射规划;或指导学生利用 AI 工具开展学习实践,获得较好的同行或组织层面认可与评价。
三、培育任务
入选教师进入为期1.5年的培育周期,依托“未来教师”培育资源,实行“专项培养+ 实践考核”模式,具体培育任务如下:
1.组织AI 专项研修赋能:教务部组织专门团队,策划设计培训课程,组建“AI赋能培育研修班”,每月组织不少于2次专项研修,邀请高校 AI 教育专家、头部科技企业技术讲师授课,内容涵盖 AI 教学工具进阶操作、跨学科 AI 场景设计、培训方案开发与实施技巧、AI 教学效果评估方法等;每年选派参加国家级、省级 AI 教育相关研修或学术会议(如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创新论坛、全国CHED大会)。
2.打造一个 AI 教学示范案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打造AI 赋能教学示范案例(含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效果数据等),案例需突出 AI 技术在解决教学难点、提升教学效率中的作用;案例经审核后纳入校级 AI 教学案例库,优先推荐至省级、国家级平台展示。
3.协助开展一轮全校性培训:培育周期内,牵头或协助组织不少于2次全校性AI赋能教学培训活动,协助完成实战类的AI专题工作坊培训任务;培训后需收集反馈意见,形成培训总结报告,优化培训方案。
4.结对指导一批教师:承担我校“精准赋能”导师工作,与 3-5 名提出帮扶教学申请,特别是需要提供AI赋能教育教学指导的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对一或小组指导。
5.开发一门AI 培训课程:结合培训心得以及本学科课程开发实践,开发1门AI 赋能教学培训课程(含培训课件、实操手册、案例库等),课程需覆盖 AI 工具基础操作、学科场景应用、教学效果评估等内容,总时长不少于6学时,经专家评审合格后纳入校级教师培训课程库。
四、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
1.项目申报优先支持:在“教创微平台项目”等申报中,为完成培育考核任务的校本培训师单列申报名额(不占用所在学院常规名额);对完成培育任务且成果丰硕的培训师,优先推荐校级“高水平教学竞赛”决赛阶段(不占学院名额),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及以上 AI 相关教学类项目时,教发办公室负责提供专项辅导。
2.职业发展认证保障:培育周期结束后,经考核合格(完成全部核心任务且成果达标),由学校颁发“校本培训师(AI 赋能教学)培育”认证证书;认证结果可作为教师年度评选“教学优秀奖”的重要参考。
3.荣誉激励与人才推荐:对培育周期内表现突出、培训效果显著的培训师,授予“校级 AI 教学推广先锋”称号,并聘为南航全员培训“AI赋能导师”;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AI 教育相关竞赛(如全国教创赛“AI赋能教学”赛道)。
4.资源倾斜与成果推广:学校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教务部教发中心平台等,专题宣传培训师的 AI 教学成果与培训案例;优先支持培训师将培训课程转化为在线开放课程,纳入全员培训资源库。
五、报名方式与遴选流程
(一)报名材料
1.《学院推荐AI培训师培育人员信息汇总表》:本次报名由学院组织推荐,个人提交申报支撑材料、学院汇总信息;
2.申报支撑材料(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材料)
近三年教学评价证明(由学院教务办出具);
教学竞赛获奖证书、AI 相关教改项目立项通知书、课程建设认定文件等;
已开发的AI教学工具使用案例(如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视频片段)(可选);
培训经历证明(如培训主讲人邀请函、培训总结报告)、指导教师或学生获奖证明等;其他可证明符合遴选条件的材料)(可选)。
(二)报名时间与方式
1.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10月17日 17:00(逾期不再受理);
2.材料提交要求:
本次报名由学院统一汇总提交。请各单位将《学院推荐AI培训师培育人员信息汇总表》(Word 格式、带章pdf版)及推荐人的附件材料压缩包(按“学院 - 姓名 - AI培训师报名”命名)发送至指定邮箱:jsfz@nuaa.edu.cn;
本次工作联系人:易洋 曹清华 025-84891009
教务部教师发展办公室
2025年10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