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南航“主播”日记② | 师生“云”游的第一周

时间:2020-03-08浏览:302设置

今天距离南航“主播”老师们上线,已经一周了,从新手进“云村”到装备不断升级,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遇水架桥、逢山开路;从忐忑不安到相逢恨晚、一见如故,宣传部与教发中心联合推出一周的“主播”生活,惊喜不断,精彩纷呈,在“主播”们的日记里,记录了他们的心动、感动与触动,书写了他们的“心”事、乐事与故事。


学科组合

联手玩转线上课堂

能源与动力学院  潘慕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袁伟伟

线下的课堂,同学们早就已经熟悉了一节课一个老师的模式,在这次的课堂上,两位新加坡培训班的“学霸”老师再次一起合作,为同学们送上了一场知识的盛宴。

第一次上线当“主播”,我有点小紧张,在课前我花了几天的时间重新组织PPT、录制讲解视频、设计课堂讨论题,并组织了一次预备课,和学生们一起熟悉线上课堂必备技能。从今天上课情况看,课堂交流无障碍。

设计讨论题时,我向计算机学院袁伟伟老师请教人工智能,激起袁老师兴趣,索性邀请袁老师加入了今天的线上课堂。在课堂上,我从“AI发展下,什么职业不能被AI取代、发动机如何起来的问题开始引导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袁老师引导大家继续思考,将丰富的传感信号输入计算机后,计算机做些什么才算是使发动机智能呢?

不同的学科思维融合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次跨界线上教学,是我和袁老师偶然的一次小小尝试,同学们反响很不错,发表了不少观点,还给老师刷了一波火箭。

第一次的“主播”经历也让我意识到线上课程互动十分重要,所以课堂讨论题的设计、节奏的把握对“主播”是新挑战,我也会继续修炼这方面的能力。


“触电”已久

仍旧碰撞出了新火花

自动化学院  刘海春

2016年就开始接触线上教学的刘老师,在面对百分百的线上课程时,从最开始的心里打鼓,到最后踌躇满志,这其中经历了什么呢?日记里见分晓!

本学期我有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线上教学,我其实也算“触电”已久:2016年的数字化教材建设、出版;2018年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的申报;2019年超星课堂的培训、教学实践,我都有参与。

尽管如此,切入完全模式的线上教学,还是让我心生忐忑,担心自己不能hold住线上课堂。第一次与学生在线上亲密接触,虽远隔千里,心却近在咫尺,课堂互动反而更加自然了,体会最深的便是不少学生课后的穷追不舍,我也在从课上的主播,化身为课下的客服,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有点累,但是却更了解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我觉得线上教学,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情感关怀,课堂上,我将电路设计与目前的疫情阻击战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课程之外的“国家使命”,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共鸣。课程思政如春风化雨般沐浴着学生的内心。

一周的学习,我发现在线上,学生更愿意表达真实的自我,在此立个flag:以后我要充分利用相关平台的功能,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为学生奉献最优秀的空中课堂。



“拜师”五年级儿子

我开启“31线主播生涯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董华

在同事的帮助和儿子的场外指导下,技术小白的董老师熟练掌握各路软件使用,装备升级、内容前沿,董老师将在日记中详细讲述一个“31线主播诞生的故事!

刚开始得到线上授课的通知时,我诚惶诚恐。教学内容是熟悉的,年前又加了些前沿内容,惶恐的是线上教学技术的不熟悉。

在学校、学院以及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开始慢慢学习超星的使用,在具体操作时遇到技术问题,小学五年级儿子就担当起技术顾问,给我提供指导,让我也体会了一回“文化反哺”,在多方帮助下,我心里也稍微有了点底。

25日面对303个专业的研究生,我开始了我的“31线主播生涯。课上总是愉快的,QQ上我没要求实名,同学们放下包袱,参与课程讨论热烈。网上直播一呼百应好有成就感,只是两个半小时的课嗨下来,感觉嗓子有些吃不消……

我这个“31线的主播,也期待着与我的30观众的线下交流会,待到春深处,咱们教室见!



魂牵梦绕许多年

如今圆梦这一刻

外国语学院  王瑞瑒

一直都有一个“主播”梦的王老师,在得到线上教学的通知后,积极探索教学新方式,她也将云上课堂开放,吸引了众多学生“粉丝”争相学习……

我一直很想尝试线上教学,在收到学校的线上开课通知并观摩了教发中心组织的线上培训后,我立即将珍藏已久的“家当”拿出:头戴式耳机麦克风、摄像头、外接屏幕、手机支架、手写板、多用转接头,再加上我的专属小课桌。

就在一切硬件都准备就绪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来了,家里使用的是无线网,直播过程中网络不够给力,这时我家的物理大牛立马出去买了二十米长的网线,手动将无线网络改装为有线网络,解了燃眉之急。

硬件问题刚解决,软件的选择又让我犯了难:怎样才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最重要的英语口语交流该如何实现?在经过多方考察后,我选择了多个软件配合使用,也让我的“主播”之路更加顺畅,上学期教过的同学们也都回来蹭课了,老同学带动新同学,整个课堂直播间变成了大型口语聊天室,主播的体验真的太美妙了,我的学生们也都太棒啦!


“刚开始紧张的手心冒汗”

马克思主义学院  鲁琴

马克思主义学院鲁琴老师的日记,则聚焦在她的第一节线上课堂,从最开始的紧张,到后来备受感动,从教育到受教育,她的日记讲述了一个特别的体验。

开课第一天我上了四节课,讲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课时用了超星与腾讯会议这两种软件。

初次线上上课有点慌乱,刚开始紧张的手心冒汗,很怕出现问题,最终线上学习的软件都很给力,课堂效果比我想像的要好很多,同学们的配合与理解给了我莫大的动力。

在快下课时,我布置了三道必选的作业,和一道可以免写的自选作业:用“那永不褪色的……”为标题,记录这些天宅在家的真情实感。原本以为不会有很多同学提交,没想到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多篇作业提交,每一篇都写得十分真挚与感人。

面对疫情,过去自由庸常的日子里,很多被忽视了的情感这一时刻变得弥足珍贵,选这一话题也是想让同学们有真情就大声说出来,既是倾泄更是沉淀。从小小的作品中我读出了安心、暖心、放心的力量,生活即教育,在日后的课程中,我也想从可敬可亲的实例着手,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好好学习珍惜所有,将来勇做青春担当的建设者。这是我们思政老师永远不变的初心与情怀,也是开学第一天触动我心弦的教育与受教育的珍贵体验。


我们开讲啦

思政课主播连连串

航空学院 韩楚

速度、生命、真相、学习、责任、国家,六个关键词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学校团委组织开展的线上信仰公开课邀请了六位院团委书记进行阐释,他们与学生一起打开了高校思政教育新方式。

215日,为响应团省委全面开展信仰公开课——云讲演和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校团委发布开设线上公开课的报名帖,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第一件事就是下单买了一个摄像头,果然外接摄像头的好处可以自己调整机位。眼神正对着摄像头,学生看过来,就像你眼睛对着他在看,更有交流互动感。

第一次尝试当主播,心里头是格外忐忑的,晚上19:30的课,我从下午14:00开始就坐在电脑面前反复演练。线上授课不难,难的是如何能用内容留住观众,授课之前校团委特意组织了三次线上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互相学习,我也花了几天去琢磨和设计,保证进到直播室的同学们都能有参与、有思考。

224日晚,结合理工科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物理知识,V=S/T,看疫情防控里的火神山速度;速度有方向,看疫情防控里的航空速度;F=ma,看疫情防控里的防控推动力三个方面,我为同学们在线上讲授了中国速度:同时间赛跑,为人民争分夺秒信仰公开课。

从同学们的弹幕、朋友圈反馈中,效果还算不错。平时最多只给300多学生开过年级会,一下子能吸引6000多学生来围观,确实让我喜出望外。

网络直播的方式,将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开学第一课”开设到网上、开到青年集聚的云端阵地上,我们也会继续总结和提升,探索出高校思想引领的打开新方式。


“主播”们的日记里,讲述的是主播背后的故事;“主播”们的课堂上,闪耀的是知识的光芒;“主播”们的话语里,凝聚着对学子们的希望。学生就是星星点点的微光,是他们不断改进、继续前进的方向,形式在变、学生在变、内容也在变,可他们为人师的初心,从未改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