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领航】副校长施大宁:构建综合、分类、多元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促进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时间:2018-03-04浏览:467设置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需要配备优秀的师资。教授和副教授应成为本科生主要师资力量。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施大宁副校长建议:高校要建立综合、分类、多元化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让教授回到本科生课堂成为常态

    施大宁教授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他从教三十多年一直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对于课堂,他不仅热爱,而且尊重。他认为,作为教师,上好课是本份;作为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理所应当!

    2016年,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教授走进本科生课堂的比例有了一定的改观,但与国际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施校长提出: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上一门课,学时不少于32学时,否则年终考评一票否决。近年来,南航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达92%以上。施大宁认为, 在现行评价体系中,既要考核授课数量,也要考核授课质量;要出台政策,让科研成果相对有限但教学良好的教师,也能顺利晋职获得奖励。

    施大宁指出: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资源分配上,资源调控上,都会进一步鼓励教授进课堂,教授为本科生服务,这是不久将来能够实现的事情。从过去的知识教育怎么样扩展到能力培养,怎么样进一步地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在信息化情形下支撑的、在信息化时代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

    随着新时代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也亟待改革。只有让接触科技最前沿的优秀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成为自觉行动,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转自JSBC江苏教育新闻微信号(略有修改)


返回原图
/